我市作为全国首批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指示精神,自2020年10月1日开始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以来,着眼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工作部署,通过党建引领、组织动员、建立机制、示范引路等举措,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高位推进垃圾分类。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专门成立了以丁晖市长为组长的海口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和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各区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并多次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学习,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二是市、区两级政府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对垃圾分类制度建设、工作职责、宣传动员、培训教育、分类投放设施设备配置、分类收运体系和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垃圾分类立法和执法工作以及垃圾分类考核等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通报工作进展,统筹谋划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及时解决在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全市统筹、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局面;三是市领导多次召开生活垃圾分类专题会议,系统规划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各区每月定期组织召开生活垃圾分类专题推进会。6月2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忠友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研究部署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对垃圾分类党建引领、组织动员、垃圾分类收集屋(亭)建设、督导员配备、执法检查等工作作了专题部署,着力解决目前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四是制定并发布了《海口市生活垃圾分类考核方案》《海口市生活垃圾分类考核评分细则》等检查考核制度,对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场所进行监督考核,每月分别对区、街道进行排名,从四月份开始分区对各板块垃圾分类情况以“红黑榜”进行通报,督促后进单位抓紧整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五是根据省住建厅关于落实好环卫工作经费的通知要求,精准测算建设垃圾分类屋(亭)和配备督导员等费用,目前已统计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所需资金,现已报市政府审批;六是动员广大党员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走在前、做示范,引导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秀英区海秀镇开展以“党建引领共聚力,垃圾分类齐动手”为主题的垃圾分类活动;龙华区海垦街道机关党支部联合滨濂北社区党支部在滨濂革命历史纪念馆前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琼山区委组织部党支部在辖区内开展“垃圾分类新风尚 党员带头做表率”活动;美兰区委组织部组织各基层党支部开展以“垃圾分类新时尚,党员先行做示范”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同志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抓好试点片区建设,积极推广经验做法。我市选取秀英区为垃圾分类示范区,通过典型引路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目前秀英区已累计完成140个公共机构和相关场所、60个居住小区分类实效达标。选取秀英区海秀街道、龙华区滨海街道、琼山区凤翔街道、美兰区和平南街道为示范街道,目前示范街道垃圾分类投放设施配置比例达98.34%,督导员配备比例达100%,及时指导、监督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行为,推动居民逐步养成“家里分好类、定时拎下楼、定点精准投”的好习惯。并选取一些典型小区作为垃圾分类示范点,实行撤桶并点,推行定时、定点、定人管理模式,探索“一户一卡、持卡投放”等成功经验,逐步进行推广,目前全市有140个小区和767个公共机构及相关场所垃圾分类参与率达50%以上。通过“撤桶并点”,省政府住宅南区和琼苑路沿线的垃圾投放点已缩减至5个,并在主要垃圾投放点新建、改建垃圾分类亭,通过引进持卡投放技术,搭建智能管理平台,精准督导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

  (三)构建垃圾分类体系,切实保障有序推进。一是配置分类投放设施。明确党政机关、公共机构、物业小区等有管理单位的区域必须履行垃圾分类管理责任,按期配齐垃圾分类投放设施,“三无小区”和公共场所由区政府兜底配置到位,目前在我市建城区4228个居住小区和公共机构中,已全部配备分类垃圾桶,覆盖率为100%,基本上实现了分类投放设施全覆盖,并完成“五有”配置和垃圾分类台账,切实保障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二是推进建设垃圾分类收集屋(亭)。借鉴广州市垃圾收集屋建设经验,按《海南省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屋(亭)配套指南》标准,各区正加紧改造、建设标准化垃圾屋。目前全市建成区已改造建设659个垃圾分类收集屋(亭),其中秀英区20个,龙华区66个,琼山区129个,美兰区444个。还有2709个场所正在申请垃圾分类收集屋(亭)建设资金,其中秀英区457个,龙华区730个,琼山区425个,美兰区1097个,待资金到位后将推进建设工作。三是配备分类收运设施。目前我市新配置22辆可回收物运输车,5辆有害垃圾运输车,85辆厨余垃圾运输车,348辆其他垃圾运输车,74个垃圾转运站,建成4个有害垃圾暂存点。四是健全分类收运体系。分类后的生活垃圾实行分类运输,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约谈环卫PPP企业,坚决杜绝混装混运,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对分类收运情况进行监督,发现对分类后的垃圾进行混装混运的及时进行举报。五是分类处置设施运行情况。设计处理能力1800吨/日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工程已点火试运行,现在我市其他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将达到4200吨/日,实现全量焚烧。现有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为200吨/日,使我市初步具备了餐厨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能力。

  (四)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发挥公共机构作用。一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向全市市民发出《垃圾分类倡议书》,并且通过实行垃圾分类定时投放和“执法队员+网格员+督导员”现场联合督导,督促居民规范分类投放垃圾,有效提高了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实效;二是开展了“团聚青春力量 共助垃圾分类”“文明新生态 垃圾要分类”“绿动自贸港 巾帼环保行”等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1573场次,4万余人参加,不断提高居民参与感与主动性;三是编制印刷垃圾分类宣传指导资料,目前已印发生活垃圾分类指引42余万份、检查指导手册5万册、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及政策汇编5000册、垃圾分类管理办法5000册、垃圾分类两年行动方案5000册、宣传单20万份、指导宣传折页20万份;四是研发“海口智慧垃圾分类”微信小程序并上线运行,引入9家新闻媒体12个栏目报道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营造了浓厚氛围;五是注重教育引导,编写了《海口市中小学生活垃圾分类读本》,列入课堂教学内容,并开展校园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全市各中小学校共制作垃圾分类教育宣传展板3200个,宣传栏6000多个,发放宣传资料25000多份。2021年春季开学后,各学校、幼儿园利用开学第一课组织开展垃圾分类主题班会宣传教育活动1677场次,6.7万余人参加。此外,在海口市第七中学,一批崭新的垃圾分类新设施设备将于暑假后的新学期正式启用;六是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专题培训,市级层面组织对生活垃圾分类成员单位进行培训,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各区对街道、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人员、志愿者、督导员等进行专题培训,共举办30余场培训,5000余人参加;七是编制《海口市在职党员回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服务工作方案》《海口市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流程指引》,加强社区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推进中;八是充分发挥公共机构带头作用,海口市党政机关、学校、车站码头、机场、体育馆、协会等公共机构988个,垃圾分类投放设施配置比例达97.98%,督导员配备比例达100%,分类实效的场所比例达到69.23%。

  (五)加强监督考核检查,严格对标执法处罚。一是建立督导员管理机制,在全市各类区域不同场所已配备4223名垃圾分类督导员,配置比例99.90%,垃圾分类督导员配备基本到位,确保发挥监督指导职能。二是市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4个检查考核组,对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场所进行监督考核,每月考核结果分别对区、街道进行排名,从四月份开始分区对各板块垃圾分类情况以“红黑榜”进行通报,督促后进单位抓紧整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三是各区综合执法对考核组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督查,对分类管理不到位的单位进行限期责令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予以处罚,截至目前,各区综合执法局累计开出205张限期责令整改通知书,共查处各类生活垃圾违法行为169宗,累计罚款11.6万元。

  (六)试行“一户一卡”投放,创建海口分类模式。针对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宣传动员、现场督导、执法检查等各环节存在的难点,我市试行“一户一卡、持卡投放” 的模式,在垃圾分类投放环节中引入垃圾分类管理系统,该系统由用户投放卡、督导员手持终端机和管理平台组成。为每户居民发放两张垃圾分类卡(一用一备),投放卡实行房号登记制。居民投放垃圾时,需要携带投放卡到定时投放点,并在督导员手持终端机上刷卡,督导员检查居民分类质量,并将分类情况通过终端机上传至管理平台。目前我市已有40多个小区实行持卡投放,持卡投放率为50.7%,持卡投放居民分类正确率达80%以上,该模式具有投入资金少、精准宣传指导、利于督导管理、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实现信息化管理等优点,能够“花小钱,办大事”。符合海口的经济、人文环境,是因地制宜的创新模式,接下来我市将进一步扩大持卡投放的范围。

  (七)健全执法联动机制、提高行政执法效率。从今年7月份开始,市园林环卫局和市市政局建立联动机制,市垃分办组织第三方对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场所进行考评,对分类垃圾桶配备不齐全、不设置宣传栏、无分类时效的场所名单及时移交到市市政管理局,经过现场考评,7月份共发现217个居住区不同程度违反《海南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移交至市市政局,市政管理局根据移交线索有针对性地进行执法检查,下达限期整改通知单,提高了执法检查效率和效果。

  我市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社区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清单,邀请在职党员回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服务工作,来充实基层组织的工作力量。党员干部带头开展定时定点督导等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活动,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高度融合。要求各区、各街道制定《入户宣传工作实施方案》,积极组织物业公司管理人员、保洁人员、社区党员、志愿者等深入基层网格普及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宣传引导正确分类,树立典型、制止歪风,营造人人知晓、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确保我市垃圾分类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二、存在问题

  虽然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从目前来看,垃圾分类工作进展较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垃圾分类资金短缺,使垃圾分类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一是垃圾分类收集屋(亭)建目改造工作停滞不前,目前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