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作为全国首批 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2020年10月1日起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各种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居民分类意愿日益浓厚。为进一步探索垃圾分类典型模式,推广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优秀经验和先进做法,3月22日,市园林和环卫局局长刘建带队前往琼山区凤翔街道调研垃圾分类工作;3月23日,市园林和环卫局四级调研员刘波带队前往红旗镇调研。

  俯瞰红旗镇10吨农林废弃物堆肥点。

  

功能强大 大数据助管理

  “每天生活垃圾投放量有多少?”“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接受度怎么样?”“怎样收集垃圾投放正确率等信息?”······3月22日上午,调研组一行第一站来到凤翔新村小区,实地参观考察了其智能生活垃圾分类房,并详细了解该小区垃圾生产量、分类正确率、收运情况等。

  据悉,凤翔新村属于老旧小区,常住户数520户,于2021年1月启动持卡投放试点工作,设置有1个定时投放点和1个误时投放点,其中误时投放点建设为具有实时计量功能的智能垃圾分类房。目前居民参与率达86%,分类正确率达98%。

  

  凤翔新村智能垃圾分类房功能强大、干净整洁。

  凤翔新村的垃圾分类房建在路旁一棵大榕树下,毗邻运动场,居民们三三两两地在周边活动着,不觉有异味。偶有居民投放垃圾,只见其掏出一个形如钥匙扣的卡扣,在收集窗口边一刷,窗口就自动打开。居民将垃圾分别投放入“其他垃圾” “厨余垃圾”收集口后,在洗手池洗干净了双手后离开。

  “智能垃圾分类房功能很强大,如果忘记带卡,用手机扫一扫,也可以打开投放口完成投放和统计。”据凤翔新村物业主任高荣和介绍,该小区每个投放点都配备了督导员,每天7-9时、19-21时进行督导,现在居民都已形成垃圾分类习惯,基本可以自主正确分类。

  

  垃圾分类投放。

  “从这个显示屏可以看到垃圾投放的各种数据。今年投放的厨余垃圾占比36.4%、可回收物占比3.7%,分类实效很好。”据智能垃圾分类房建设方——海南省量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杨学才介绍,智能垃圾分类房具有后台称重、数据上传等功能,非常智能化。通过后台大数据,可以精准掌握居民的投放行为,输出“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街道可以针对普遍分类效果较差的小区加大宣传力度,社区干部针对没有参与分类的居民进行精准入户、上门指导,能有效地利用资源获得极好的垃圾分类实效。

  持卡投放 成本低效果好

  调研组第二站调研了三林怡和园小区。该小区常住户467户,建设有1个投放点,于2021年12月启动持卡投放。截至2022年1月4日,领卡326户,占比69.8%。

  “持卡投放的仪式感更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对分类投放起到良好的作用。”在三林怡和园小区的垃圾投放点,垃圾分类督导员卢美英手持pos机大小的刷卡器,检查居民投放的垃圾是否分类正确,并根据正确与否在刷卡后按下对应的按钮。

  “督导员手持终端机的持卡投放模式,费用较低,同样可以监查投放效果。”琼山区凤翔街道工委委员、武装部部长杨卓霖介绍说,凤翔街道是海口市垃圾分类工作的试点街道,曾在北京等地考察学习后,结合工作实际,发现持卡投放是成本小、费效比好的方式。具有分析持卡投放产生的数据,可以准确知道分类不正确的居民,然后对其进行“精准宣传”;对于经常分类错误的垃圾,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力度,最终使之“精准投放”;对于拒绝垃圾分类的居民,可以有的放矢“精准执法”的“三精准”功效。

  

  持卡投放提升居民重视程度。

  

分类运输 形成分类闭环

  “刚开始推广垃圾分类工作的时候,居民们也有疑问,怕在家分好类,又被混合运走。我们在垃圾清运的时候,就拍照到业主群里,让大家看到垃圾也是分类运输的。”据海南佳园物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松女士介绍,物业下定决心要做好垃圾分类,在工作开展初期群内宣传、条幅宣传;持卡投放后,针对不分类的业主进行入户劝导。针对大家的疑问,物业积极配合答疑解惑,最终让业主了解垃圾分类、接受垃圾分类,现在基本都积极垃圾分类。

  “自2020年起,海口京环公司在市区两级环卫局的指导和部署下,投入1600多万元,购买垃圾分类运输装备,其中有害垃圾专用运输车2辆、厨余垃圾专用车20辆、改造可回收物专用运输车2辆,做到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专用收运车辆分别与各类垃圾分出量相匹配。”

  海口市京环城市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樊京虎介绍说,为扎实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海口京环公司还积极探索厨余垃圾收运“公交化”,按照“定车辆、定路线、定时间、定司机”的方式,安排厨余垃圾收运车像公交车一样踩点到站收运厨余垃圾。目前琼山区厨余垃圾“公交化”收运线路已有5条,正在积极开展新的公交化线路。

  通过调研发现,持卡投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区居民接受度高,已形成持卡投放、垃圾分类的习惯;投放点干净卫生无异味;垃圾清运及时,做到日产日清。

  刘建对琼山区垃圾分类工作表示充分肯定,认为持卡投放模式有节约资金、精准管理、全员联动、重点跟进、提高效率和节约行政资源等特点,是因地制宜探索的一种垃圾分类工作模式,符合海口的实际情况,建议借鉴琼山区的典型做法在全市推广垃圾分类持卡投放模式。

  

就地处理 废弃物变肥料

  3月23日上午,调研组一行来到红旗镇,参观了红旗镇10吨农林废弃物堆肥点、本立村1吨农林废弃物堆肥点、本立村可回收物回收兑换点,深入了解海口京玉环境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海口京玉公司)源头减量、就地处理的垃圾分类新模式。

  

  垃圾变成有机肥。

  “2018年,我们对海口各农村垃圾情况进行了6个多月的调研,甚至将多种垃圾样本运到北京总部化验,最终由研发团队设计出了针对海口农村垃圾的一套处理系统。”北京环卫集团海南分公司党委书记韩晓鹏介绍说,海口农村垃圾70%以上是有机质,如果运到海口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需花费大量运费,而且还会产生大气污染、飞灰等后续问题,因此提出了就地堆肥的处理方案。经本立村1吨农林废弃物堆肥点运营验证,效果极好,获得了红旗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于2021年11月建成并投入运营红旗镇10吨农林废弃物堆肥点。

  

  资源化利用,做成菌包种蘑菇。

  在红旗镇10吨农林废弃物堆肥点,空气清新,没有想象中的臭味,各种堆肥产品的应用,更是让人眼前一亮:绿油油的堆肥试验田长满各种蔬菜、一排排培养包中探出朵朵蘑菇十分可爱、嫣然开放的兰花高洁典雅······这些都是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成果。

  

  蘑菇长势喜人。

  “现在,我们和企业合作,在甲子镇有200亩的蚯蚓养殖场,云龙镇有170亩的蘑菇养殖场,还与红旗镇的苗圃公司合作,将处理的农林废弃物实现了资源化利用。”海口京玉公司经理陈柏钧介绍,2019年红旗镇运出的垃圾量为22吨/日,现在每天只需运出10吨,仅运费就能节省近2000元。生产的有机肥还能有效改善土壤板结现象、产生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制定规范流程,高标准严要求。

  “我们使用的堆肥工艺,结合海南气候及垃圾成分特点,由北京总部设计研发,具有菌种优质高效、自动化程度高、堆肥周期短、运营维护成本低、堆肥品质好的特点。”北京环境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资源综合利用事业部副部长庞岩介绍说,农林废弃物经过粉碎、腐熟等工序,只需20-30天,就能完成堆肥,产生的有机肥符合《有机肥国家标准NY525-2002》。红旗镇10吨农林废弃物堆肥点日处理量为10吨,日产有机肥5-8吨,预计年产量为2920吨,按照海口市中端运输费用及后端处理费用标准,每就地处理1吨农林垃圾预计节省350元,每年可节省政府财政支出105万元。最主要的是,堆肥处理可实现农村生活易腐垃圾就近处置、源头减量,并可实现植物养分资源的循环利用。

  

  产生的有机肥符合国家标准。

  

积分兑换 引导参与分类

  在本立村,家家户户门口都贴有二维码,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可回收物的收集情况和排名。据悉,这是海口京玉公司构建的垃圾分类循环处理全链条中的一环,引导村民垃圾分类,以“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及处理”的模式达成了极好的分类实效。

  

  手机扫一扫,分类情况一目了然。

  “因为运输原因,以前农村可回收物没有人收,大多混合其他垃圾丢弃了。现在将可回收物分类交到我们的回收兑换点,可以获得积分,凭积分可以兑换米、油等物资,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庞岩介绍说,海口京玉公司采用垃圾分类、环卫保洁“两网融合”的作业工艺,保洁员也是垃圾分类督导员,从源头将垃圾分类。收集的可回收物,达到一定量后由公司统一运到回收机构,收益再换成奖品供给村民积分兑换,形成良性循环。现红旗镇配置139个可回收物回收兑换点,初步实现了红旗镇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

  

  回收兑换点。

  韩晓鹏介绍说,农村距离城区的垃圾处理点较远,运输成本高,因此要多在就地处理上下功夫,尽量让垃圾不外运,让垃圾的前端分类、中端收运、后端处置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闭环。现红旗镇形成了农林废弃物“前端收集和运输-后端处理-有机肥产品-种植示范田”、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减少了乡镇垃圾向城区逆向物流的中端运输成本,能有效缓解海口城区垃圾后端处理压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高村民幸福指数,对促进乡镇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及海南自贸港建设形势下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刘波表示,前端减量是垃圾处理的最好方式,海口京玉公司就地堆肥、 “两网融合”模式,实现了减量化、资源化,避免了后期焚烧、飞灰等后续问题,可学可仿,应在乡镇垃圾分类工作中推广。

  

来源:海口日报、海报园林环卫专号微信公众号